AI眼鏡要走向成熟,一是提高交互的帶寬,顯示的存在還是有必要的,引出了AI+AR。二是讓AI提供更多價值,引出了agent生態。AI眼鏡的最終價值或是“agent的載體,行走的MCP client”。

潛水有段時間了,Jason兄和我說偶爾也來發發帖,遂冒泡寫一寫AI眼鏡。一年前曾頂著vision pro發售的壓力,在內部堅持對vp產品理念的看空和對眼鏡的看好。而後vp的退潮和AI眼鏡的大熱也印證了當初的預判。24年末已是發布會,小度、looktech、閃極、rokid…,伴隨著CES開幕,25年AI眼鏡將會是一項主旋律。

討論AI眼鏡時,要先和XR的慣性解耦。補充一點關於品類的background。國內廠商的XR概念出於營銷考慮有顯著濫用,比如把觀看流媒體和投屏的眼鏡稱為AR眼鏡(其實是弱VR,可以視作青春版頭顯),把標準的AR眼鏡不得不改叫真AR(比如雷鳥X係列)。

之所以要強調解耦,因為AI和XR在用戶側屬於不同的需求。XR可以解構為“顯示器”,用途是“觀看和體驗”,VR是沉浸式顯示器,AR適用於透視場景下的虛實疊加。而AI設備在根本上是“傳感器”,用途是“交互助手”,設備采集用戶和環境context,並雙向傳遞指令和結果。目前AI眼鏡的火熱,就基於眼鏡形態對傳感器和交互界麵的契合。

Rayban meta是第一個成功案例,雖然它其實並不那麽AI。大部分用戶的購買動機在於rayban品牌渠道和影音體驗,Meta AI是那個充話費送的。而國內對rayban的跟風,主要還是模仿者心態。另外,從實務上,無顯示的方案確實是相對成熟好複刻。以國內的供應鏈能力,已可以做到在重量不變、配置對標的情況下,數倍於rayban的續航,這也是第一批發布的眼鏡的普遍特點。

但隻做rayban複刻,並不能支撐AI眼鏡的敘事。rayban的意義還是在於讓人看到了希望,而非給出了答案,幾百萬副的成果是縱向比較,橫向放大賽道裏並沒有水花。很容易推演,AI眼鏡要走向成熟,一是提高交互的帶寬,顯示的存在還是有必要的,引出了AI+AR。二是讓AI提供更多價值,引出了agent生態。

但眼鏡不是頭顯(二者在長期會保持不同的產品定位),外形、重量、電池的限製太多,不能一味地上配置。在純AR都勉強的當下,要實現上述兩點,更好的解法是減配,既減AR的配,也減AI的配。

AR眼鏡商有自己的包袱,他們必須維護虛實融合、空間計算的圖景,奈何全功能的AR在當下仍處於需求和技術都在畫餅的兩難。所謂的AI+AR,其實核心隻在光波導,沒必要強上SLAM、3/6dof或者裝安卓應用和看流媒體,這些都與AI眼鏡無瓜。FOV、分辨率、全彩,也屬於次優先的雕花。重點在於平衡顯示效果和全天候佩戴體驗。

當然也有公司琢磨怎麽繞過光波導,但效果都不佳。比如brilliant labs用了在鏡片中加入棱鏡的方案,但非常影響日常視物。本次CES參展的Halliday,把顯示搬到了鏡框上,類似一個潛望鏡,也是個略微妙的方案,預計實測會比較累眼睛。

而對於AI的減配更加直接,眼鏡的端側不要去指望,想太多,調api就好,模型能力是第一位的。眼鏡要優化的不是算力,而是延遲。很多產品的延遲脫離了實用範疇。

目前看到在產品定義上相對下了功夫的,一個是rokid glasses,新的光波導方案漏光大大改善,聯合通義集成AI應用,但體積/重量還是下不來。另一個是已在售的even realities g1,抬頭擴展idea很好,砍掉了喇叭和攝像頭單元做到了足夠輕便,但也因此妥協太多。今年,仍然是加減法的比拚,看哪家公司能先拔得頭籌,定義出AI眼鏡的iPhone。

最後,用一個簡單問題收尾,AI眼鏡的最終價值是什麽?

agent的載體,行走的MCP client

本文作者:左右橫跳,來源:信息平權,原文標題:《聊聊 CES 爆火的 AI 眼鏡》

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

市場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。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,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、財務狀況或需要。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、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。據此投資,責任自負。

文章发布:2025-07-05 08:32:37

本文链接: http://x2ge1.bjyxzxxy.com/Dugs95/163.html